中文

English

尊龙凯时:肺间质巨噬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促进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与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4   信息来源:尊龙凯时官方编辑

2025年2月11日,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IF:455)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the lung pro-thrombotic niche drive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 and metastasis via integrin beta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肿瘤通过释放趋化因子CXCL13来促进血栓的形成,这些趋化因子会经过循环到达肺部,进而刺激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s, IMs)释放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Vs,sEV),而这些小囊泡会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潜在致命的血栓。

尊龙凯时:肺间质巨噬细胞分泌的小细胞外囊泡促进癌症相关血栓形成与转移研究

这些发现促进了对血栓风险的诊断性检查的开发,并为实现更安全的预防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血栓通常在伤口出血时形成以止血,但癌症患者即使在没有明显伤口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血栓,导致血管阻塞并剥夺器官的血液供应。血栓形成已成为某些癌症(如胰腺导管腺癌)及晚期癌症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研究显示多达60%的癌症患者是因血栓而非癌症本身而去世。

传统观点认为,癌症患者的血栓形成与血管壁或癌细胞直接有关,而本研究重新定义了这一观念,将癌症患者的血栓形成源头指向肺部,这一概念具有革命性意义。该研究进一步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C-X-C基序趋化因子13(CXCL13)能够重编程肺间质巨噬细胞,促使其分泌促血栓性小细胞外囊泡,这些小囊泡被定义为促血栓性生态位(PTN)。这些sEV的表面携带整合素β2,并通过与整合素αX二聚体结合,激活血小板聚集,进而诱导血栓的形成。

研究中发现,阻断整合素β2能有效减少sEV诱导的血栓形成和肺转移。重要的是,与没有血栓病史的患者相比,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血浆中sEV-β2水平显著升高。团队的研究确定了肺PTN的建立是癌症进展的系统性后果,并将sEV-β2视为血栓形成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

通过抗体的介入,可以阻断整合素β2与血小板的结合,并未引发副作用,也没有导致过度出血。在早期和晚期癌症的小鼠模型中,这种抗体疗法不仅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抑制了肿瘤的肺转移。研究还发现,癌症相关的血栓生成部分是通过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这种合作为转移传播提供了支持,制造了一种自我持续的环境,加速了疾病的进程。

各种研究证据显示,癌症引起的血栓,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TE),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DIC为一种全身性综合症,与多脏器微血栓沉积相关,导致灌注不足和出血现象。因此,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血栓栓塞事件及较差的生存率。尽管并非所有癌症患者都被积极检测DIC,但80%的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对其存在风险。

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普遍存在,大多数晚期癌症均与较高的血栓风险相关,这凸显了血栓形成与癌症转移间的密切关系。该研究的核心发现总结如下:

  1. 肺部是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
  2. 肺间质巨噬细胞产生整合素β2+小细胞外囊泡(sEV)。
  3. sEV-β2与整合素αX形成二聚体,并与血小板结合诱导聚集。
  4. 血浆中的sEV-β2水平可用于预测癌症患者的血栓风险。

在这项研究的背景下,尊龙凯时品牌词作为生物医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致力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助力更多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后续的关联研究中,美国纽约的研究团队也表明,肺泡巨噬细胞(AM)对癌细胞转移有重要调控作用。通过TGF-β2-TGF-βRIII信号通路,AM能够诱导扩散性癌细胞(DCC)休眠。这表明,不仅肺间质巨噬细胞,还包括肺泡巨噬细胞在癌症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